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南臺灣裝置藝術 吸引旅人目光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劉俊輝 圖/嘉義縣文化觀光局、本刊編輯部

  隨著經濟發展和文化脈絡的開拓,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出現在日常生活周遭,有時代表一個區域或城市的文化展現,讓藝術潛入你我四周,彷彿無聲的逗留,藉著潛移默化,讓美感變成生活的表徵。但更多時候是為了留下旅人駐足,變成美好回憶的註解,也因此成為許多人跋涉前往的景點。在春暖花開之際,讓我們移步南臺灣,觀賞藝術裝置,享受愜意春光。
 
公共藝術滿街跑 高雄景點真不少
 提到高雄的公共藝術,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,或許是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內的「光之穹頂」,它曾在民國一○一年,被美國旅遊網站評選為世界各大城市最美地鐵站第二名。站內大廳內的「光之穹頂」,由義大利玻璃藝術家創作,歷時四年半,採用四千五百片玻璃窗面組合,結合彩繪與光影效果,組成直徑三十公尺,總面積六百六十平方公尺的大型玻璃鑲嵌藝術。
 位於鳳山區的「大東文化藝術中心」,於民國一○一年啟用,硬體建築具備清水建築的極簡美學,特別的是薄膜式半透光天棚,就像熱氣球一樣懸浮於半開放的廣場。白天看似平凡樸素,但是夜間經由燈光和噴泉妝點、絢爛迷人的意象充斥眼前,帶來氣流與視覺之美,也是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最亮眼的焦點。
 位於苓雅區的「衛武迷迷村」,從民國一○五年開始,透過各國藝術家進行大型牆面彩繪,改造老舊街區,內容包括可愛的動物躲在四樓和五樓之間,或者公寓立面變身大型羚羊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巨大書衣櫃,除了吊上幾件襯衫,還有球鞋擺放、貓咪窩在櫃上,一本書的高度比人還高。這幅巨型創作,是來自臺灣藝術家的巧思,和許多國際藝術家相比一點都不遜色,也成為遊客來到衛武迷迷村最想拍照留念的地點。
 
藍晒圖引領風潮 新舊交融很不同
 臺南古都是臺灣歷史古蹟留存最多的城市,古都雖舊,卻吹進更多文創新風,讓人最有印象的,或許是海安路上的「藍晒圖」,當時由建築師劉國滄在舊建築物外牆揮灑深藍圖像,整面牆呈現工程藍晒的景致,加上是立體構圖,遊客很容易「融入」其中,不但是亮眼的街頭造景,也吸引許多人前來朝聖。
 隨著海安路藝術街屋主收回牆面,而將藍晒圖刷白後,原以為藍晒圖從此銷聲匿跡,不過臺南市政府邀請原創者劉國滄重新打造藍晒圖,成為「藍晒圖文創園區」入口意象。園區前身為民國五十三年建造的第一司法新村,包含部分日據時期的木造房舍,連結老屋再利用的風潮,保存空間記憶、活化城市空間,融合原有的老樹、紅磚,加上塗鴉彩繪、文青小店和藝術新創的特質,隨處可見新舊共融的文化軌跡,讓「藍晒圖文創園區」成為許多年輕遊客到訪臺南市常去的景點。
 
朴子有新意 藝術人人催
 舊名「猴樹」的朴子市,隨著高鐵嘉義站設立,交通帶動人流進駐市區,城市興起後,各種公共藝術也在街角孕化而生。
 像是位於太子大道的裝置藝術「文化磁場中的位子」,以金字塔造型與故宮南院相輝映,並將嘉義的山海印象形成獨特豐富的造型,兩邊入口以感應方式產生五光十色的光芒,投射在上方不鏽鋼球上,再折射出更多豐富光線,形成金字塔內各色光芒彷彿產生磁場的意象。
 同樣位於太子大道上的「舉杯邀樂」,則是藝術家邀請在地居民攜帶自家的杯、碗、盤等器皿,引導進行翻模,灌入人造石後著色形成的半浮雕畫,除了馬克杯、飯碗、茶杯,甚至還有奶瓶和醬料瓶等生活器具,象徵在地人文與時代性的展現,也呼應故宮南院的亞洲藝術文化特質。
 「日常」則是來自香港的藝術家所創作,乍看是特別的玻璃房舍,其實在組成牆面的玻璃磚裡放入嘉義人的生活物件,像是電腦滑鼠、杯子、螢幕連接線或者鉛筆盒,和亞洲多國土磚,除了展示嘉義人的喜好,也呈現亞洲土地的聯合質感及多元融合的理想。
 來到嘉義除了趁機吃雞肉飯,因為朴子離故宮南院真的很近,回程前往嘉義高鐵站途中,不妨順遊故宮南院戶外美術館。原本南院便有「戲分茶」、「南瓜精靈」等公共藝術作品,近年更是以戶外美術館為容納市民親近藝術的場域,成為藝術跨域的現在進行式,及讚頌在地紋理與滿載藝術能量的載體。像是建築師甘銘源《忘筌・捨筏》,以大件竹編作品呼應南院廣大的水域空間,別具禪意。
 藝術並非都在博物館或美術館裡,很難親近,反而是俯拾即是。藝術自在人心,自然增進每個人的美感體驗,且讓我們於愜意春光中,細心觀賞。
 
(點閱次數:1873)